走进重点实验室

  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实验室”于2000年8月由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并对外开放。2003年教育部验收合格,2005、2010、20162021年评估结果为良好。实验室主任由植物保护学院院长胡小平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剑平教授担任。

实验室具有较强的优势学科及研究平台的支撑:拥有植物保护、制药工程、植物保护(中外合作办学)3个本科专业;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农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1个。植物保护是国家一流重点建设学科,下设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农药学3个部;农业农村“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与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陕西省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创新中心、陕西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农业农村部批植物病理学研究所和昆虫学研究所;亚洲最大的昆虫博物馆和国内唯一专门刊发昆虫分类学研究论文的学术性期刊——《昆虫分类学报》Entomotaxonomia。此外,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抗病育种专业委员会、陕西省植物保护学会、陕西省昆虫学会和陕西省植物病理学会挂靠在实验室业务管理单位植保学院,为实验室的对外学术交流、成果推广及科学技术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验室始终聚焦学科前沿和重大问题,围绕粮、棉、油、果、蔬重大有害生物成灾规律及其防控技术,结合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和协同能力建设,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674项,到位科研经费3.2亿元,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子课题合计40余项,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其他科技奖14项;发表研究论文972篇,其中在Cell、Nature Microbiology、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等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6篇;出版科技著作28部,其中专著10部;授权专利57项;审定品种2个。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16人,实验技术人员14人。研究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人,陕西省特支计划入选者3人,陕西省“三五人才”获得者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6人。重点实验室已形成了以院士、国家级人才领衔,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技术力量雄厚的学术队伍。

实验室成立以来,在教育部等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支持下,不断加强平台和基础条件建设。重点实验室设有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显微可视、测试分析、表型组学、生物信息学6个专业技术平台。实验室所有大型仪器设备均加入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实现开放共享,并配备专业操作技术人员,为学校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实验室技术支撑和保障。

实验室将围绕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的核心科学问题,深入开展植保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与系统分类、外来入侵生物风险评估与防控及农业重大有害生物成灾机理与综合治理等研究,通过凝练方向、完善科研条件、人才队伍建设、开放合作和运行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实验室尽快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研究中心,成为我国植保专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技成果的研发基地。